「ARRIVED?」
一句簡單不過的說話,出自一位新相識朋友,他來自新加坡,是精神科醫生,別的不說,最令我敬佩一項資歷說來普通但做起來卻很困難。他跟我一樣熱愛飲食,成年以後便是胖子,體重達一百二十公斤(即二百六十四磅),但當他轉五十歲那年便決定減肥,自那天起每日跑步,六個月內消了五十公斤,直到今天仍然每日早上四時半起床跑上十五公里才上班,現今年過六十依然風雨不改,還到世界各地參加馬拉松,這份堅定不移的毅力實令人敬佩。
遇上朋友打招呼,他不說「你好」也不說「食咗飯未?」而是簡單一句帶著新加坡口音的「ARRIVED?」意思不是遠行或長跑到達了沒有,而是人生目標到達了沒有。
何以此問?很簡單,到達了,便是快樂。
一般精神科醫生,他的病人不是不知道自己有病便是不想別人知道自己有病,他工作是輔導大企業高層,這群天之驕子雖然有財有勢,能爬上高位也定必有過人EQ(Emotional Quotient),但想不到他們也有精神困擾,並且是常見問題。
原來一般精神病例如抑鬱病恐懼症等並非普遍,這群高層人士最大困擾是「未達標」。而這所謂達標也不是甚麼高尚追求,而是簡簡單單赤裸裸的「有多少錢」,身家過億的仍會追求下一個億,已有好幾億的又會問為何別人比自己多,當金錢成為人生唯一目標時便惟有無止境地追求,也只會無止境地「未達標」。
不快樂源頭是「未達標」,若把目標定得太低便會浪費人生和自己能力,若把目標定得太高,達不到便不快樂,那麼應如何作出平衡?第一是不要以金錢作主要目標,金錢數字的多與少完全是相對性,夠生活便要滿足,賺多便吃好點住好點,賺少也不要因別人有自己冇而感到不快。第二是漸進式定目標,中學時從未想過當教授,中學時目標只是上大學,上大學時目標是進醫學院,進醫學院時目標是當專科醫生,當上專科醫生時才想做研究,研究做得好才想當教授,而最重要是為達到每個短期目標而感到快樂。第三是目標變遷,改變目標不是壞事,追不到朱玲玲,改追朱咪咪也不錯,好壞全是相對,肯定咪咪的歌唱得比玲玲好。
好一句「到達未」便能反映出快樂人生,這新加坡高人實在很高。
by莫樹錦醫生.逢星期二
立即下載Miss Tiara手機程式,一齊分享快樂!
App Store:
http://bit.ly/mt_webi Google Play:
http://bit.ly/mt_weba